首页 > 国学经典 > 历史 >

孛儿只斤·阔端_蒙古帝国大汗窝阔台次子_阔端个人资料

阔端 蒙古帝国大汗窝阔台次子

阔端

  • 中文名:孛儿只斤·阔端
  • 别名:扩端
  • 国籍:蒙元
  • 民族:蒙古族
  • 出生日期:1206年
  • 逝世日期:1251年
  • 职业:蒙古汗国宗王、大将
  • 主要成就:统一青藏主要成就攻取川蜀,攻取云南
  • 出生地:凉州
  • 信仰:藏密
  • 相关典籍:《蒙古源流》
  • 驻地: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 封号:凉王

阔端介绍

孛儿只斤·阔端(1206~1251年),蒙古族。蒙古帝国大汗窝阔台次子,军事家、战略家,黄金家族的重要成员。。

窝阔台即位,担任西路军首位统帅,册封凉王,受封西夏故地以及青藏地区,设府于凉州(今武威市凉州区),统治甘肃、西藏、青海、宁夏、内蒙西部、新疆东南部分、陕西部分、四川。

元太宗七年(1235年),领兵攻秦州、巩昌,收降金巩昌守将汪世显。元太宗八年(1236年),率兵由大散关征讨南宋,攻取成都。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遣部将道尔达答剌罕率兵南进乌思藏,击败反抗各部,直抵尼婆罗边界地区,掌握藏地政治大势,致书招降萨迦班智达,担任大蒙古国的藏地事务总管,全面负责经营吐蕃事宜,拜八思巴为精神导师。蒙哥即位,失去了吐蕃事务上的大权,封地改在乌思藏萨迦地方。藏地的经营大权归于忽必烈。

元宪宗元年(1251年),去世,后裔居于凉州永昌镇,拥有自己的兀鲁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孛儿只斤·阔端(1206—1251),又作扩端、库腾。蒙古汗国宗王、大将、太子。成吉思汗孙,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次子,母亲忽帖尼三皇后。

1229年秋,蒙古宗王和重要大臣举行大会,推选新大汗。大会争议了40天,宫廷内有人恪守旧制,主张立幼子拖雷,反对成吉思汗的遗命。此时术赤已死,察合台全力支持窝阔台;拖雷势孤,只得拥立窝阔台。经过与会贵族的再三敦促、劝进,窝阔台终于服从其父的遗旨,采纳众弟兄的劝告,继承汗位,是为元太宗。

窝阔台当了合罕后,没有跟诸王、异密商量,擅自从也可那颜诸子管辖下的军队中将亦鲁该那颜的兄弟异密都刺带宝儿赤及雪你惕部异密连同一千雪你惕部军队及二千速勒都思部人分给了自己的儿子阔端。

在拥有了这三千户军民集团后,窝阔台又把“唐古惕地区分给他作分地,并把他和军队一起派遣到了那里”。1235年,阔端统兵攻四川,旋往凉州就封土,形成了自己的兀鲁思。汉文史料则以“镇西土”、“镇西凉”之类的说法描述了阔端就封这一事实。

《逊都思氏世勋碑》记载“太宗皇帝时命太子阔端镇河西”,逊都思部赤老温之后锁兀都从行,此后其家族世领王府怯薛官及所属军匠保马诸民,印证了《史集》阔端家族统有自己的军队,以唐兀惕之地为彼等之禹儿惕的记载。

攻占成都

1235年蒙古分兵攻宋,他领西路军克沔州。次年入川,占领成都。歼灭曹友闻部后,遂破阆州取四川路,直入成都。公元1236年10月17日,至怀安军金堂县。18日巳时,哨至汉川牟池镇,铁骑三百申时至成都城北驷马桥。成都太平日久,不识兵革,城中忽闻有军至,疑是溃兵,蒙古军沿城至大东门径当城。

19日,蒙古兵往来,城内居民皆纵观。及晚,五巷内南角数人擒杀一骑,民间始知是蒙古兵。市人或执梃与驰,或以几桌栏截街巷。蒙古兵复出屯城外。

20日巳午时,再入城,居民皆闭门,有举家自缢者,有举家自焚者。制司丁黼与甥王茶干、徐监仓遁,微服至南门,假道石笋观音院,哨及,六人俱死。

21日,官属俱遁,惟制司参议王翊及僚属二人召军民,立赏格,与共击北兵。

24日,蒙古兵步骑十万至成都,入自东门。二太子(阔端)坐府衙文明厅令卜者占,其法用五龟实五盘中,按五方,五龟动不止,卜者曰:“民心不归,成都是四绝死地,若住,不过二世,不若血洗而去。”二太子大书“火杀”二字,城中百姓无得免者,火光照百里。

管理藏区

其后,以二太子身份镇守凉州,其分地在西夏故地,遂建斡耳朵于凉州府。1246年,召吐蕃乌斯藏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至凉州,使致书西藏僧俗首领降附蒙古。

成吉思汗时起(约1206年),卫藏地区一些首领就开始向蒙古汗国贡献礼品。公元1227年,蒙古汗国灭西夏,成吉思汗逝世。

1229年(南宋绍定二年),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即汗位后,将甘肃、青海及原西夏的属区,作为封地划归他的第二子阔端。

阔端是蒙古汗国握有重权的一方军事统帅。成吉思汗逝世后,卫藏地方不再向蒙古汗国纳贡,彼此关系趋向紧张。为寻找一个可以代表卫藏地区的人物前来议定西藏归顺蒙古汗国之事,阔端于1240年从凉州(武威)派大将多塔纳波率军攻入西藏,进驻热振、澎波地区。多塔了解到卫藏一带藏传佛教各教派的情况后,建议迎请佛学造诣很深的萨迦派高僧萨班贡噶坚赞去凉州洽商有关西藏事宜。阔端采纳了多塔的建议。

1244年下书召请萨班,诏书中说:“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贝桑布知之。我为报答父母及天地之恩,需要一位能指示道路取舍之上师,在选择时选中了你,故望不辞道路艰难前来此处。若是你以年迈为借口(不来),那么以前释迦牟尼为利益众生做出的施舍牺牲又有多少?(对比之下)你岂不是违反了你学法时的誓愿?你难道不惧怕我依边地的法规派遣大军前来追究……请尽快前来,我将使你管领西方之僧众。窝阔台汗时,得原西夏的部分地区为封地,驻河西,后又得东平路四万七千七百四十一户为食邑。窝阔台汗七年(1235),率右路军征南宋,先后招降原金将据守之秦、巩二十余州,破金、兰、定、会等州,大败宋将曹友闻于阳平关,取利州、潼川等路,八年冬入成都。同时着手经营吐蕃,招徕吐蕃酋长勘陀孟迦等十族,任命一些吐蕃首领为边州长官。

十一年(1239年),还师至陕西。同年(一说翌年),派部将朵尔达率兵侵入吐蕃地区,直至拉萨东北,初步建立蒙古对西藏的统治权。太宗后脱列哥纳(乃马真氏)称制时,设府于凉州(今甘肃武威)镇守。乃马真称制三年(1244),遣使至吐蕃,召请喇嘛教首领萨迦班智达。

贵由汗二年(1247年),于凉州会见萨迦班智达,议定吐蕃归附条件,由萨迦班智达致书吐蕃僧俗首领,劝说归附,确立了蒙古对吐蕃的统治。对蒙藏关系的发展及喇嘛教在蒙古族中的传播有一定影响。曾请萨迦班智达制作蒙古文字,设计了四十四个字母,作出了表音的原则。

萨班贡噶坚赞接诏书,同西藏的一些地方势力商议了归顺蒙古的事项后,遂不辞辛苦,以60多岁高龄,经数千里长途跋涉,于1246年到达凉州。次年,萨班贡噶坚赞携其两侄八思巴和恰那多吉一起与阔端见面。这样,萨班就代表西藏地方势力和蒙古王室建立了直接联系。

阔端与萨班议定了西藏归顺蒙古汗国的具体条件,大要是:蒙古任用萨迦人员为达鲁花赤(意为总辖官),赐与金符和银符,所有吐蕃地区头人必须听命萨迦的金符官,不得妄自行事;吐蕃各地缮写官吏、户口、贡赋清册三份,一份由各地官吏自行保存,两份分别呈交阔端和萨迦;蒙古将派官员到卫藏,会同萨迦人员议定税目等等。接着,萨班贡噶坚赞写了一封致卫、藏、阿里各僧俗首领的长信,将上述条件通知他们,并反复晓喻西藏归附蒙古的必要性。

萨班在这封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长信中说:“阔端励精图治,愿有益于天下各部族人民,用意甚善;蒙古军队众多而战术精良,西夏等部先后覆亡,反抗阔端之藏族偏师一败涂地,因而只有归附一途;只要真诚归附纳贡,作一个没有二心的臣属,即可同畏吾儿(维吾尔)部族一样得到优待,地方官吏依旧任职,人畜依旧归己;正因为出于上述考虑,为了佛法、众生,造福吐蕃人民,我才亲往阔端驻地接洽归附事宜;也正因为蒙古接受我之归顺,近年蒙古军队才未袭击吐蕃;汝等凡遵从蒙古法令者,必能受福。龙年八月三十日写就。

萨班贡噶坚赞这封著名的长信,说明即将统一全中国的蒙古汗国(后来发展为元朝),认定了萨迦教派在西藏的领袖地位,萨迦人员被授予治理卫、藏、阿里的全权。政教合一的萨迦地方政权对西藏的统治即由此开始。著名的意大利藏学家杜齐也承认,“在阔端手里,蒙古第一次有实效地占有了藏地”。

因病逝世

定宗后海迷失称制三年(1251),蒙哥即汗位后,因一向与蒙哥和善相处,未参与窝阔台汗家族失烈门等与蒙哥争夺汗位的斗争,未受株连,仍保有原封地和自己的军队。据《蒙古源流》载,卒于蒙哥汗元年(1251),享年四十六岁,西路军的统帅权移交给速不台长子兀良合台,阔端其后裔居于永昌一隅。

人物评价

凉王阔端的军事天赋在于他知道要想迅速的拿下蜀地、大理、南宋,蒙古铁骑必须绕过长江、黄河这两条天然屏障,直接去攻打云南、福建、四川,要想实现这样的战略,就必须拿下藏地,绕过长江黄河源头进入云贵,先取大理,后直逼临安城下,这是蒙古帝国的国家战略需要,可惜蒙哥汗元年(1251年),阔端去世,这一战略构想自己没有亲手实现,西路军统帅权移交给兀良合台。

亲属成员

父亲:窝阔台

母亲:忽帖尼皇后

儿子:灭里吉歹,蒙哥都,只必帖木儿,帖必烈,曲烈鲁

史书记载

新元史·卷一百十一·列传第八

太宗皇帝七子:孛剌合真皇后生合失;乃马真皇后生定宗;乞儿吉思皇后生阔端;次阔出、次哈剌察儿,并不详其母氏族;业里乞纳妃子生灭里;庶长子合丹,其母氏族亦佚。

阔端太子,太宗第三子。太宗七年,分兵三道伐宋,阔端将大军由秦、巩入蜀。冬十一月,攻石门,金将汪世显来降。时金亡已二年,都总管郭斌据金、兰、定、会四州,坚守不下。阔端命裨将按竺迩攻拔会州,斌死,三州亦降。遂入宋沔州,获其知州高稼。

明年,大举伐蜀,阔端自率汪世显等出大散关,分兵命诸王末哥率按竺迩等出阴平会于成都。九月,阔端与宋利州统制曹友闻战于阳平关,覆其师,招降利州、潼川等路。冬十月,遂入成都。十一年,师还,成都复为宋守。又二年,阔端复遣汪世显,按竺迩等袭克之。

乃马真皇后称制,阔端开府西凉,承制行专封拜。用河西人高智耀言。除儒人役籍。未几,卒。五子:曰灭里吉歹,曰蒙哥都,曰只必帖木儿,曰帖必烈,曰曲烈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