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风而动
“闻风而动”的解释
成语拼音: [wén fēng ér dòng]
成语解释: 一听到消息就立即行动起来。风:消息。
成语出处: 宋 陈亮《祭赵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闻风而起。”
成语例句: 这时,“石一歌”也闻风而动了。(王西彦《骗子和打手》)
是否常用: 常用成语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偏正式;作谓语;形容行动迅速
结构类型: 偏正式成语
形成年代: 古代成语
标准拼音: 而,不能读作“ěr”。
繁体字形: 聞風而動
英文翻译: go into action without delay
成语故事: 闻风而动的成语故事
成语分类:
成语关注:
“闻风而动”单字解释
闻:1.听见:听而不~。耳~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新~。奇~。3.有名望的:~人。4.名声:令~。秽~。5.用鼻子嗅:你~~这是什么味儿?6.姓。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传(chuán)(传闻)。闻~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8.姓。[fěng]古同“讽”,讽刺。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艰巨的任务。战~胜之。取~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不烈,清~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畏惧~退却~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再,再~三。由秋~冬。由南~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来。挺身~出。为正义~战。因公~死。视情况~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动:1.(事物)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跟“静”相对):流~。风吹草~。你坐着别~。2.“働”是“劳动”的“动(動)”的异体字。3.改变(事物)原来的位置或样子:搬~。挪~。改~。~用。兴师~众。4.使用;使起作用:~笔。~手。~脑筋。5.触动(思想感情):~心。~怒。~了公愤。6.感动:~人。不为亲情所~。7.吃;喝(多用于否定式):这病不宜~荤腥。他向来不~酒。8.动不动;常常:~辄得咎。影片一经上演,观众~以万计。
“闻风而动”的反义词
按兵不举 按兵不动 按部就班 纹丝不动
“闻风而动”的近义词
闻风响应 闻风而至 闻风而起 闻风而逃 闻风远扬 雷厉风行
“闻风而动”造句
听说***来了,记者们闻风而动。
命令一下达,大家立即闻风而动。
中央发出了向英雄少年赖宁学习的号召后,全国各地闻风而动,掀起了学英雄的热潮。
中央号召向孔繁森学习后,全国各地闻风而动。
听说学校要组织体**赛,各年级各班都闻风而动,立即开始训练了。
画龙点睛,看一路美景。闻风而动,传千里佳讯。青云直上,可捷足先登。呼风唤雨,定朗朗乾坤。龙飞凤舞,写元宵祝福。瑞龙贺春,送一年好运!
美国餐馆和消费者上周闻风而动,开始为未来的大米需求进行储备。
江城消息灵通的记者更是闻风而动,候个正着.
记者的嗅觉特别灵敏,总能闻风而动.
一点差距让南京市政府开始闻风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