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轰而起
“一轰而起”的解释
成语拼音: [yī hōng ér qǐ]
成语解释: 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
成语出处: 梁斌《红旗谱》第二卷:“一轰而起,一轰而散,他逮不住领头人儿,看他有什么法子?”
成语例句:
是否常用: 一般成语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
结构类型: 偏正式成语
形成年代: 当代成语
标准拼音:
繁体字形: 一轰而起
英文翻译: Rise with a bang
成语故事:
成语分类:
成语关注:
“一轰而起”单字解释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家人。你们~路走。这不是~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冬。~生。~路平安。~屋子人。~身的汗。5.表示专一:~心~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歇。笑~笑。让我闻~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声。看~眼。让我们商量~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跳跳了过去。~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请就来。~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轰:1.形容打雷、放炮、爆炸等巨大的声音:突然~的一声,震得山鸣谷应。2.(雷)鸣;(炮)击;(火药)爆炸:~炸。~击。雷~电闪。~平了几个山头。3.赶;驱逐:~麻雀。他摇着鞭子~牲口。把他~出去。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艰巨的任务。战~胜之。取~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不烈,清~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畏惧~退却~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再,再~三。由秋~冬。由南~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来。挺身~出。为正义~战。因公~死。视情况~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起:1.由坐卧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来。~立。~床。早睡早~。2.离开原来的位置:~身。~飞。3.物体由下往上升:皮球不~了。4.长出(疱、疙瘩、痱子):夏天小孩儿身上爱~痱子。5.把收藏或嵌入的东西弄出来:~货。~钉子。6.发生:~风了。~疑心。~作用。7.发动;兴起:~兵。~事。8.拟写:~稿子。~草。9.建立:~伙。~会。白手~家。平地~高楼。10.姓。11.件;次:这样的案子每年总有几~。防止了一~事故。12.群;批:外面进来一~人。他们分六~往地里送肥料。13.用在动词后,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乐队奏~迎宾曲。会场响~热烈掌声。14.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涉及人或事:他多次问~过你。想~一件事。
“一轰而起”的近义词
一哄而起
“一轰而起”造句
半夜时,大火一轰而起,借助风势急剧蔓延,很快将四间房屋吞噬。
甚至一些地方一轰而起,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定指标、下任务,为鼓励干部主动挂职,又采取了“利益驱动”。
东吴的文人墨客一轰而起,纷纷劝导孙权投降.
屈大毛的二十多名喽罗们呼着酒气也都一轰而起。
顿时,王伦身边的几十个梁山汉子便一轰而起,奋不顾身的奔向了那已经黑烟冲天的重楼。
在调解准备阶段,为防止村民一轰而起,城郊乡启动三调联动机制,安排好调解时间,对煤矿遗留问题分类逐一调解。
中国目前一轰而起的“硅谷热”,已遍布大江南北,这种新的“大跃进”,稍有常识的人一望即知,那些急功近利的少数官员,的确热昏了头。
德阿大战,双方队员赛后一轰而起,扭打成一团,完全没有顾及旁边还坐着亿万观众。
半夜时,大火一轰而起,借助风势和各种可燃材料急剧蔓延,很快将四间房屋吞噬,黑色的浓烟向外翻滚。
我们一定要防止一轰而起,更要反对降格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