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三反

“一举三反”的解释

成语拼音: [yī jǔ sān fǎn]  

成语解释: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以“一举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

成语出处: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成语例句: 清·藤谷古香《轰天雷》第14回:“私者公之析言,公者私之积名,要之一举三反,可以战夫索西谛矣。”

是否常用: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结构类型: 联合式成语

形成年代: 古代成语

标准拼音:

繁体字形: 一舉三反

英文翻译: deduce by analogy

成语故事:

成语分类:

成语关注:


“一举三反”单字解释


: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家人。你们~路走。这不是~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冬。~生。~路平安。~屋子人。~身的汗。5.表示专一:~心~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歇。笑~笑。让我闻~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声。看~眼。让我们商量~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跳跳了过去。~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请就来。~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1.往上托;往上伸:~重。~手。高~着红旗。2.举动:义~。壮~。一~一动。一~两得。3.兴起;起:~义。~兵。~火。4.生(孩子):~一男。5.推选;选举:推~。~代表。公~他做学习组长。6.举人的简称:中~。武~。7.提出:列~。~一反三。~个例子。8.全:~座(所有在座的人)。~国。~世。9.姓。  

: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思。~缄其口。3.姓。  

:1.颠倒的;方向相背的。与“正”相对:~面。~作用。2.指反革命、反动派:肃~。3.反抗;反对:~法西斯。~封建。4.翻转:~复。~败为胜。5.推及:举一~三。6.回;还:~击。~问。7.副词。反而:画虎不成~类犬。8.古同“返”。  


“一举三反”的近义词


举一反三

“一举三反”相关成语


上一篇:有脚书厨

下一篇:运蹇时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