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唱众和

“一唱众和”的解释

成语拼音: [yī chàng zhòng hé]  

成语解释: 形容附和的人极多

成语出处: 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成语例句:

是否常用: 一般成语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作谓语;指附和的人极多

结构类型: 联合式成语

形成年代: 当代成语

标准拼音:

繁体字形: 一唱众和

英文翻译: A chorus and

成语故事:

成语分类:

成语关注:


“一唱众和”单字解释


: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家人。你们~路走。这不是~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冬。~生。~路平安。~屋子人。~身的汗。5.表示专一:~心~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歇。笑~笑。让我闻~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声。看~眼。让我们商量~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跳跳了过去。~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请就来。~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1.口中发出(乐音);依照乐律发出声音:独~。合~。演~。~京戏。~一支歌。2.大声叫:~名。鸡~三遍。3.歌曲;唱词:地方小~。《穆柯寨》这出戏里,杨宗保的~儿不多。4.姓。  

:1.许多(跟“寡”相对):~多。~人。寡不敌~。~志成城。2.许多人:听~。观~。群~。~所周知。3.姓。  

:[hé]1.平和;和缓:温~。柔~。~颜悦色。2.和谐;和睦:~衷共济。弟兄不~。3.结束战争或争执:讲~。媾~。军阀之间一会儿打,一会儿~,弄得百姓不得安生。4.(下棋或赛球)不分胜负:~棋。~局。末了一盘~了。5.姓。6.连带:~盘托出。~衣而卧(不脱衣服睡觉)。7.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他~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柜台正~我一样高。8.表示联合;跟;与:工人~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9.加法运算中,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6+4=10中,10是和。也叫和数。10.指日本:~服。[hè]1.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寡。一唱百~。2.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奉~一首。[huò]1.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药。藕粉里~点儿糖。2.用于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已经洗了三~。二~药。[huó]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面。~泥。~点儿水泥把窟窿堵上。[hú]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一唱众和”的近义词


一倡百和 一唱百和

“一唱众和”造句


另外,高淳阳腔目莲戏是一唱众和,锣鼓喧天,不用管弦,舞台上是看不到胡琴、丝弦这些常规戏曲伴奏的乐器,而安徽的祁门在舞台上还可以看到胡琴。

其“一唱众和”,以打击乐和丝、竹、弦、管等乐器配乐伴奏,唱腔可塑性大、声调高亢,既具南派之温柔敦厚,又兼北风之慷慨激昂。

而阳腔目连戏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唱众和,锣鼓音节,不用管弦。

力量大的明显特征就是一唱众和。

过去的湘剧高腔,一唱众和,鼓板击节,不用管弦。

其中,有两个曲目吸收了民歌——“劳动号子”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

用锣鼓伴唱,不用管弦;一唱众和,独唱与帮腔结合;运用腔滚结合的歌唱方法滚调。

五位青年推着小车子,喊着黄河歌谣,一唱众和的“跳龙门”。

它的特色是一唱众和,唱腔可塑性大、声调高亢,既具南方温柔敦厚之雅韵,又兼北方慷慨激昂的气概。

潮剧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有一唱众和的形式,表演细腻,服装用潮绣,有地方特色。


“一唱众和”相关成语


上一篇:玉成之恩

下一篇:要宠召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