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忮不求
“不忮不求”的解释
成语拼音: [bù zhì bù qiú]
成语解释: 忮:嫉妒;求:贪求。指不妒忌,不贪得无厌。
成语出处: 《诗经 邶风 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郑玄笺:“我君子之行,不疾害,不求备于一人,其行何用为不善。”
成语例句: 处理了这些事务,便是长篇大论的“遗训”,教子孙不忮不求,克勤克俭。(高阳《玉座珠帘》下册)
是否常用: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联合式;作谓语;表示不嫉妒,不贪求
结构类型: 联合式成语
形成年代: 古代成语
标准拼音:
繁体字形: 不忮不裘
英文翻译: generous to others and lacking greediness
成语故事:
成语分类:
成语关注:
“不忮不求”单字解释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去。~能。~多。~经济。~一定。~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法。~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动。做~好。装~下。看~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会”、“~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忮:嫉妒:~刻(忌刻)。不~不求。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去。~能。~多。~经济。~一定。~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法。~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动。做~好。装~下。看~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会”、“~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求:1.请求:~救。~教。~您帮我做一件事。2.要求:力~改进。精益~精。生物都有~生存的本能。3.追求;探求;寻求:~学问。实事~是。刻舟~剑。不~名利。4.需求;需要:供~关系。供过于~。5.姓。
“不忮不求”的反义词
多多益善
“不忮不求”的近义词
与世无争
“不忮不求”造句
李将军不忮不求的高风亮节,令所有人敬佩。
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曾国藩认为,古人修身的理论中,关键的一条是“不忮不求”。
“不忮不求,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
他强调,自己从军40多年,总是不忮不求,公道自在人心。
面对各界盛誉,星云大师不忮不求,他坦言:不喜欢被神话,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出家人而已。
“足下风云壮,胸中天地宽”,林洋港只能继续“不忮不求”,爬山以寄情。
曾国藩提倡修“心”,是要其子弟做到“慎独”、“不忮不求”、“孝友”、“仁”、“敬”、“谦”、“恕”等。
民进党两度执政,只要江丙坤点个头,扁当局也早就恭迎先生入主“行政院”了,但是江丙坤对“行政院长”大位仍然不忮不求,而且坚持党进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