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平之论
“持平之论”的解释
成语拼音: [chí píng zhīlùn]
成语解释: 持平:保持公正;没有偏向。公正的议论或调和折中的言论。
成语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二》:“先师刘文正公曰:‘神仙必有,然必非今之卖药道士;佛菩萨必有,然必非今之说法禅僧。’斯其持平之论矣。”
成语例句: 此乃做书人持平之论;若是一概抹杀,便不成为恕道了。(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
是否常用: 一般成语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形容调和折中的言论
结构类型: 偏正式成语
形成年代: 近代成语
标准拼音: 论,不能读作“lún”。
繁体字形: 持平之論
英文翻译: a fair argument
成语故事:
成语分类:
成语关注:
“持平之论”单字解释
持:1.拿着;握着:~枪。2.保守住:维~。~久。3.掌握;料理:主~。勤俭~家。4.挟制:挟~。胁~。5.对抗:相~不下。
平:1.表面没有高低凹凸,不倾斜:~坦。马路很~。把纸铺~了。2.使平:~了三亩地。把沟~了种庄稼。3.两相比较没有高低、先后;不相上下:~辈。~列。~局。~起~坐。这场球赛双方打~了。4.达到相同的高度:~槽。~了世界记录。5.平均;公平:~分。持~之论。6.安定:风~浪静。心~气和。7.用武力镇压;平定:~叛。~乱。8.抑止(怒气):你先把气~下去再说。9.经常的;普通的:~时。~淡。10.姓。
之:1.往:由京~沪。君将何~?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
论:[lùn]1.分析和说明道理:评~。议~。2.分析和说明道理的言论、文章或理论:舆~。社~。历史唯物~。3.评定;看待:~罪。相提并~。4.介词。按照:~堆卖。~件计工。[lún]〔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和弟子间的谈话,涉及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和哲学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宋代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持平之论”的反义词
一孔之见 偏听偏信
“持平之论”的近义词
不偏不倚 公正无私 忠言逆耳
“持平之论”造句
他的持平之论,使辩论会场顷刻间鸦雀无声。
那两人争论得十分尖锐激烈,谁也不理睬他们的这一套持平之论。
固然有功,不过眼下却不必细究,是非功过,后世自有持平之论。
其实,这种表面客观的所谓持平之论,倒是绝不公平的。
老道士这句话,不失为持平之论!
这篇论文既指出了作品的优点,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缺点,是持平之论。
这篇论文既指出了作品的优点,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缺点,是篇持平之论的文章。
绝大多数关帝庙,都是颂其武艺功勋,赞其操行德守,褒其忠贞刚烈,敬其义薄云天,还少见如此两分法的持平之论。
或谓重办开馆兴贩之徒,神仙散自绝,不妨于吸食者稍从末减,似亦持平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