犄角之势

“犄角之势”的解释

成语拼音: [jī jiǎo zhī shì]  

成语解释: 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或分出兵力牵制敌人

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2回:“公子元列营于左殿,公子商人列营于朝门,相约为犄角之势。”

成语例句: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在九龙江近海澄县地方的海口镇,结扎水营,以为犄角之势。”

是否常用: 一般成语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作宾语;用于战争或局势

结构类型: 偏正式成语

形成年代: 古代成语

标准拼音:

繁体字形: 犄角之勢

英文翻译: The power of horns

成语故事:

成语分类:

成语关注:


“犄角之势”单字解释


:〔~角〕a.兽角,如“牛~角”;b.棱角,如“桌子~角儿”;c.角落,如“墙~角儿”。  

:[jiǎo]1.牛、羊、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牛~。犀~。2.形状像角的;物体边缘相接的部分:菱~。桌子~。3.数学上指由一点发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4.中国辅币名。一元的十分之一。5.古时军中吹的乐器:号~。6.星名。二十八宿之一。[jué]1.竞赛:~斗。2.角色:名~儿。主~儿。3.古代盛酒的器物。4.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相当于简谱的“3”。  

:1.往:由京~沪。君将何~?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  

:1.势力:权~。人多~众。仗~欺人。2.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来~。~如破竹。3.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山~。地~。水~汹涌。4.政治、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局~。大~所趋。5.姿态:手~。姿~。6.雄性生殖器:去~。  


“犄角之势”的近义词


掎角之势

“犄角之势”造句


公元1038年十月,元昊称帝,夏遂与辽结成犄角之势,威胁着宋西北边陲的安全。

攻其一寨,必有二寨来援,形成犄角之势。

我与监军当分兵驻扎,互为犄角之势。

袁霸一出手,三道气劲形成三股旋风,呈犄角之势想萧元合围。

三大剑客与街中几人恰成犄角之势,灰衣乡农庞璞有些不自然的低了低头,倒是孔缇和邓禹子大喇喇反瞪过去,毫不在意大司马府剑客的赫赫威名。

三峰独立,互成犄角之势,明明是剑锋之形,却是未曾从中感受到丝毫的凌厉铺面,仿佛此三峰,已是融入了这般天地,柔和,静穆。

陈正通、徐绍宗率步骑三万驻扎青林山,与冯惠亮部成犄角之势;并在梁山连铁锁以断长江水路,西岸筑堡垒,东岸筑却月城,延袤十余里,以拒唐军。

方平与萱萱一听,精神一振,立刻手持弓箭,呈犄角之势分开,奔入林中。

诸葛瑾也因此竹篮打水一场空,没能得到荆州兵权,与诸葛亮在秦川形成伐魏的犄角之势。

此后齐山府两卫精兵就驻扎在佑京城,一在城东一在城西互为犄角之势,与同样驻扎在城内的齐国军队形成怪异的共处。


“犄角之势”相关成语


上一篇:斤斤自守

下一篇:掎角之势